血管健康日是每年的5月18日,“5.18”源于一个指标值:5.18毫摩尔/升,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,旨在呼吁人们重视血管健康,警惕血管斑块。
血管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们就像是错综复杂的管道网络,负责将血液、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,是我们身体的“生命线”。
研究显示,生活方式尤其是膳食因素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。在众多膳食因素中,脂肪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,通过调节细胞膜结构及功能、参与细胞间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等功能,进而影响血管健康。而我国居民通过膳食摄入的脂肪,只有一半来自食物本身所含的脂肪,另一半则来自烹调用油。因此,合理使用烹调油对于维护血管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我们平时该怎么健康“吃”油呢?
1. 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——吃什么
目前我们的食用油的成分一般分为2种类型: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。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可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,主要来源是猪油、棕榈油、椰子油等;而以不饱和脂肪酸,如Omega-3脂肪酸,每日摄入2-4g可以使甘油三酯下降20-40%。对于心血管病高危的人群,1年持续补充Omega-3脂肪酸(DHA及EPA)可以减少10%的心脏病事件,代表性的是鱼油。
因此,建议减少膳食中的饱和脂肪,并且替换为不饱和脂肪。鱼类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,建议优先选择。
2. 减少烹调油用量——吃多少
减少油脂摄入作为“三减三健”中重要的一环,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-2030)》倡导成人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~30g。但根据最新调查显示,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.2克,超过一半的居民油吃超标了。
控制烹调用油小妙招:
第一,家庭厨房可以用带刻度的控油壶,并以每周为单位控制总量;
第二,多采用蒸煮、白灼、凉拌等清淡少油的烹调方式,少煎;
第三,喝汤或用菜汤拌饭时注意撇去浮油;
第四,用油性调料佐餐,要酌情控制用量,如沙拉酱、芝麻酱、花生酱、油辣子等。
3. 科学合理烹调——怎么吃
所有油脂均不建议进行长时间的高温烹饪。因为油温越高,油脂氧化和热聚合的速度越快。油温达到200℃以上时,油脂的热聚合物、多环芳烃和丙烯酰胺都会大量产生。除此之外,还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。反式脂肪酸是对人体有害的脂肪酸,可以增加心脏病和肥胖的发生率。
美国心脏协会更是明确地做出推荐:倘若油脂已经冒烟,便不可再行食用。烹调油温最好不要超过150℃~180℃。
总之,膳食脂肪的种类和摄入量对血管健康至关重要。为了维护血管健康,应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,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取量,保持膳食脂肪摄入的均衡和合理。